从北京到河北再到广东,隐藏着一条拆解和提炼废旧电器电子垃圾的“地下产业链”,年产值近千亿元。 记者近日暗访发现,在暴利驱使下,电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,而具有资质的正规企业“吃不饱”,众多处理生产线长期闲置。这一产业严重的浪费、污染问题亟待引起关注。 电子垃圾产业“潜利”惊人 北京北部一个村庄是北京电子垃圾回收集散地之一,倒卖电视、电脑、手机等废旧电子产品的小贩云集于此。 记者了解到,这些小贩最初都在中关村附近收购,遭政府排查后转入地下。该村正北6公里,便是北京最大的废旧电器集散地歇甲村,那里有很多收购站点,电子垃圾由此流向更远的地方。其中,含电路板的废旧电器大多流向广东汕头贵屿镇;含塑料、铝铜等为主的废旧家电,则流向河北石家庄市小石家庄村等地。 有研究表明,电子垃圾蕴含着巨大价值。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里贵金属的含量往往比矿石更高,一吨电路板包含的金是一吨金矿石的40至800倍。一吨废旧线路板,可提取400克黄金、200千克铜及500克其他贵金属。 高额利益促使拆解和提炼电子垃圾的地下产业迅速膨胀。据贵屿镇原党委书记、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张楚丰估算,仅贵屿一个镇,电子垃圾产业的年产值就可达千亿元。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目前贵屿镇拆解回收处理量是100多万吨的废旧电子和300多万吨的边角废塑料。按1吨废旧电子5万元和一吨塑料8000元算,这两块原料的价值分别可以达到500亿元和240亿元,贵屿镇的原料价值就有740亿元。 “这还是保守估计的数字。”张楚丰说,“汕头一个做玩具的老板曾跟我说,每年从贵屿采购的废旧塑料就达80亿元。因此贵屿若将原有资源优势利用得好,电子垃圾产业的产值每年至少可达千亿元。而去年汕头市的GDP也就刚过1400亿元。”“一吨线路板拆解分类买卖,利润有四五万元,一年赚几百万元也是寻常事。即便是村中小户,一年十几万元收入太过轻松。”贵屿镇电子垃圾中间商李镇介绍,目前贵屿共有3141户人家从事相关产业,加上未注册的,贵屿从事地下电子垃圾产业的达上万户。 记者在河北、天津、山东等地也发现了不少类似的地下电子垃圾镇。除广东、浙江、河北等地就地消化外,其他省份均在简单分拆后发往一些加工地进行深度拆解。 “正规军”不敌“游击队”,过半生产线长期闲置 据北京市社科院统计,早在2006年,北京从事电子垃圾回收人数就已达30万。 北京市朝阳区回收大户刘老板表示,他一年可回收废旧电视机40多万台。而北京中关村回收商贩郭飞来告诉记者:“散户把收上来的废旧家电集中倒卖给中间商。这些人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圈子,外来者很难进入。” 高额利润下,由回收小贩、中间商、倒卖大户、加工作坊等构成的电子垃圾“地下游击队”不断壮大,基本垄断了废旧电器回收网。与此同时,一些具备处理资质的正规企业却“吃不饱”。 我国2011年实施的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》规定“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处理制度”。其中的“集中处理”,即对拆解企业实行审批准入,目前已陆续有91家企业获得拆解资质。然而,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统计,2013年绿色拆解企业开工率平均仅为42.5%。 记者走访多个拆解企业看到,除了电视机拆解生产线在运转,耗资数千万元的冰箱、洗衣机等拆解生产线都闲置。 “正规军”不敌“游击队”,根本原因还是价格。受运输、设备维护、人力、环保达标等因素影响,企业运营成本远高于“地下游击队”,而国家补贴难以弥补市场差价造成的缺口。6月,一台21英寸废旧电视机的收购价已达90元,而国家规定的拆解补贴只有85元一台。 回收拆解企业——华新绿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明算了一笔账:拆解一台电视机,企业可获得约130元至140元收入;而扣除收购、拆解费用和增值税,总成本也将近140元,企业利润几乎为零。 电子垃圾变废为宝已成全社会课题 记者了解到,当前电子垃圾回收利用体系乱象丛生,资源回收率低、浪费严重、环境污染的问题相当普遍。小作坊对电子垃圾的加工大多是“粉碎+炼金”。由于环保手段缺失,一些地方的冶炼对空气、水源、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。 据统计,我国每年家电、消费电子产品的报废量为5000万至8000万台,报废量年均增长20%,预计到“十二五”末期,年报废量将超过1.6亿台。如何有效促进电子垃圾循环利用,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大课题。 “目前我国大部分居民对循环经济、再制造并不了解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废旧物资不再看重,再制造产品也难以获得消费者信任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资源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程会强说。 专家认为,我国亟待以“减量化、再使用、再循环”为原则构建一个有效的电子垃圾处理系统,使系统中的相关行动者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。 一些国际经验可供借鉴。德国2005年通过的电子和电器法规定,旧电池和旧电器必须分开处理。洗衣机、电冰箱、电视机、电脑都要进行循环再利用。家用小电器如电熨斗、吸尘器、烤面包机以及电动牙shua等同样纳入循环再利用范畴。 遏制电子垃圾浪费,首先要努力减少电子垃圾。以充电器为例,目前很多各类电子产品都有充电器,但因型号不同无法通用,在仍然完好的时候就被白白扔掉了,造成大量资源浪费。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博士毛达建议,可以建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,实行“谁制造谁负责”。目前这一制度在我国只有相关的法律框架,没有实施细则。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太成表示,政府还需鼓励支持电子垃圾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,限制和打击对电子垃圾的非法收购和交易。 随着近年来整治打击力度的增强,原先集中在贵屿的电子垃圾非法小作坊纷纷转移到周边地区。业内人士认为,对电子垃圾地下产业链的治理应着眼于引导和规范。张楚丰建议,应由上级部门牵头,建立跨部门、跨地区的整治机制,搭建联席会议沟通制度,整体规范电子垃圾产业运作。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应推进地域协同、部门合作,推广拆解产业园区发展模式。推进地下拆解产业“发达”地区的产业园区建设,并派出工商、公安、税务、海关、检验检疫等驻园机构实行联合监管,从源头上进行规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