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灵通”曾经在我国通信业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不过,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,“小灵通”的重要性已经被更先进的通信工具所取代。
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,“小灵通”应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,然而,虽然运营商花了很大力气来宣传,并以非常优惠的政策引导小灵通用户转网,但是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,到2013年3月底,我国“小灵通”用户数还有1000万户。
虽然退网高峰已过,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用户因各种原因不愿意退网。目前,在有的城市,每日使用“小灵通”的用户数甚至已经低于基站数,如何让“小灵通”彻底退网,是一种策略,也是一种智慧。
网络有生命周期,而业务不一定有生命周期。当前运营商迫切需要完成“小灵通”设备退网,这样,一方面可以让出所占1900MHz~1920MHz的优质频段,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的任务;另一方面,现在“小灵通”用户已经所剩无几,有的城市每日使用用户数已经低于“小灵通”基站数,运营商亏损严重。从自身效益的角度,运营商也需要尽快完成“小灵通”退网。
“小灵通”当年诞生时就是以市场的竞争者身份出现的,其技术并不领先,只因为当时固网运营商没有移动通信运营牌照,才打了政策的擦边球,以无线市话的形式提供给用户。这些年,3G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,功能更加丰富,价格不断走低,吸引了绝大多数的“小灵通”用户转网。但是,还有一部分用户在坚持,这些用户看中的价值点主要有:固网号码、固网资费、“超级无绳”(固网“小灵通”同振)、期望维权获利。这些最终的“忠实”用户是“小灵通”设备退网的最大难题。
营销中有个“二八定律”,80%的用户自动退网,运营商不需要投入任何的退出成本,但是剩下的20%甚至是2%的用户却会让运营商伤透脑筋,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。
其实,客户关心的是业务的保留,而运营商关心的是网络设备的退网。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看问题,在不同的价值诉求点上寻找一种折中的共赢。退网不一定需要清退所有的业务。从技术角度看,完全可以用CDMA或者GSM无线技术实现原来PHS的全部业务,当年深圳的无线市话就是基于CDMA技术的。所以,笔者在这里提出一种“CDMA/GSM替代PHS”的“小灵通”退网方案。
这也可以看作是“小灵通”业务共享2G移动网络。用户所熟悉的固网号码、固网资费乃至固网“小灵通”同振业务不变,但是手机换成2G移动手机,网络共享已有的移动通信网络。对运营商来说,“小灵通”退网的成本主要就是为客户更换手机的成本,同等功能和性能的功能机成本应该在200~300元/部,2G网络覆盖更好,容量也有富余,需要增加的是与固网智能网间的配置接口,费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。
这样的方案对用户影响最小,也能让一部分用户期望在清频期间通过维权获利的愿望落空。这是对用户和运营商都较为公平有利的一种方案。
技术在进步,但是业务需要保持,“小灵通”、公用电话磁卡等退市的难度不断提醒我们,在推出一项新业务时,就应该考虑好业务替代和业务退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