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 11 万像素的手机到最前沿的谷歌眼镜,从拍照到智能交互,摄像头在硬件和 软件上的飞跃,已经远远超出了 15 年前第一台拍照手机面世时的想象。那个时候,手机只能打电话。而智能交互,只出现在科幻小说里。 摄像头 1.0:重新定义记录与分享 1997 年,硅谷工程师菲利普 · 卡恩为了第一时间和亲友分享女儿降生的喜讯,捣鼓出了第一台拍照手机的原型。三年后,夏普联合日本移动运营商 J-photo 推出了第一台真正的拍照手机 —— 搭载一颗 11 万的像素摄像头,可以远距离传输照片。 手机的拍照功能发展速度惊人。从 11 万像素到千万像素,只经历了短短的 5 年时间,诺基亚于 2012 年推出的 4100 万像素手机更是让人手机相机傻傻分不清楚。同时,图像传感器的多样化和图像处理引擎的进步,也使镜头素质得到提升,苹果仅 500 万像素的 iPhone 4 就利用 iSight 传感器拍出了令人惊讶的成像效果。 虽然拍照手机诞生至今不足 15 年,但用它来记录、分享的理念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,仅微信朋友圈每天就能产生上亿张照片。 摄像头 2.0:深刻感知世界 随着硬件设备的完善和相应技术的发展,摄像头被赋予了更多功能,也催生了一系列具有创造力的应用,使摄像头成为探索世界的工具。 增强了特效和滤镜的拍照应用,赋予了平凡世界更多精彩。美图秀秀等照片美化应用,精准地捕捉到了人们感知“美”的需求,使原本千篇一律的照片和人像,通过滤镜的处理变得独一无二。魔漫相机等特效拍照应用,则把拍照变成了创作,使普通的照片变成有趣的漫画。这类应用,满足了人们对美好和新奇的追求,把摄像头的功能从“记录”延伸到了“创造”。 图像识别技术的运用,使摄像头成为解密信息的钥匙。摄像头与图像有着最原始的亲密联系,把摄像头对准某一未知事物,就能得到预想的答案,这就是巨头们正在做的事情。Google 近日公布了其图像识别的研究进展,这套最新的算法已经能精准识别街道上的门牌号码;微信也在不久前开放了图像识别的 SDK ,使更多基于微信的应用,只需“扫一扫”就可具备智能识图的能力。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,摄像头搭建了连接虚拟和现实的桥梁,成为了人们感知虚拟信息的窗口,展示了物理世界中不可见的精彩。增强现实可以与 LBS 结合,如诺基亚的地图应用“城市万花筒”。城市万花筒将实景变成了一个能进行沟通的用户界面,打开摄像头,就能看到标注了各种虚拟信息的街道和建筑,使用户对周围环境一目了然;增强现实与图像识别结合,则能使平面静止的物体变得立体生动,极大地丰富视觉交互。Daqri 是一家志在成为“增强现实领域的 Photoshop ”的初创企业,他们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赋予了普通物品更多数字信息,如扫描一张海报能变换出相关的 3D 形象或一段视频。增强现实让摄像头成为能探索虚拟世界的眼睛,使现实和虚拟交汇在用户的手机里。 摄像头 3.0 :引领智能交互 不难想象,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未来的人机交互必然离不开人体的各种感官,同时也只有和感官深度结合的交互才有未来。马化腾在近日接受《人民日报》采访时表示,智能手机是人感官的延伸,摄像头是眼睛的延伸,感应器是触觉的延伸,麦克风是嘴巴的延伸,它们通过移动互联网,前所未有地结合到了一起。 在未来,打开摄像头,便是打开了和另一个世界沟通交流的大门。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,只需通过定位和增强现实,我们就能立刻获取周围事物的信息;面对初次见面的朋友,我们能通过人脸识别,第一时间了解 TA 的兴趣爱好;看到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物体,只需扫描一下,图像识别技术就能为我们解答疑惑。 尽管就目前的技术而言,还无法达到 100% 的识别准确率,但技术和硬件设备近几年的发展,让我们确信这只是时间问题。索尼手机从 Z1 开始在照相功能中加入增强现实元素,并延续到了今年在 MWC 中亮相的最新款旗舰机 Z2 中;亚马逊正在研发的新款智能手机配置了 6 个摄像头,其中一项功能就是,当用户使用后置摄像头拍摄标志牌或其他写有文字的物体时,可自动识别文本,并将其转换成笔记。当智能眼镜成为像手机一样的消费品时,用户只需通过自然的视线,就能获取信息,与虚拟世界无缝连接。 摄像头不仅是智能设备不可或缺的硬件,也是未来交互不可忽视的入口。它能代替人眼,延伸视线,从而感知三维世界。随着图像识别、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成熟,摄像头甚至能超越人眼。摄像头的未来,不可限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