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北京时间 记者 李莉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手机已俨然变成了一个智能钱包,不带一分钱,一部手机就能刷刷刷。但在享受移动互联网便捷服务的同时,无形中也增加了用户财产安全的风险系数。这种危险又不是China一家发生,其它Country也一样的。他们更甚者时常发生的是大面积网络瘫痪。
常见的盗窃案
前不久,有新闻报道称,家在北京的一位女白领手机突然没信号了,换部手机仍然无信号,紧接着,自己银行卡上的26万没了!
另外的被盗案件时常发生在移动支付上,比如微信支付、支付宝支付、某pay支付等。一些不法分子盗取这些账号,冒充他们身份诈骗,或者直接倒刷绑定的银行卡,更奇葩的是微信手机冲值被客服骗。
另外一种最常见也是主流的网络诈骗就是电话短息诈骗,这类诈骗通常打着某官网的旗号或者亲人领导的身份,以某事件为原由,攻破你的银行账户。
一般这类骗子是一环扣一环,并且掌握了非常详细的个人信息,往往一个节点不慎就能引发多米诺效应。那么,一旦遇到这种情况,我们该做些什么?
来自老司机的温馨提示
首先,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,不要贪图小便宜随便刷二维码,要知道互联网几乎能够买到身份证、银行卡、甚至是密码等“一条龙”信息,这种黑色产业发达的超乎预料。
其次,支付宝有电脑端和手机端挂失渠道,一旦感觉异常立马挂失,千万不要错过最佳挂失时间。
第三,验证码如果不是自己正在操作某个事件发来的,请不要轻易透露,手机里也别存重要要的信息。
第四,逢年过节注意红包木马,微信最好能和QQ绑定,做好防护工作。
最后,出入公共场所,不要把身份证放在外兜,切勿出示给陌生人,也不要借给他人使用,或抵押给他人。
其实,真正的隐私安全是不存在的,就如同现实世界里,虽然有禁止偷盗的立法,但盗窃行为依旧发生。而只要人们介入互联网、使用互联网,就无法避免的面对隐私泄露的风险。因为个人信息的流通是网络开放性质和分享性质的必然要求。
前方高能
关于电话诈骗,见到这些号码,请立即挂断!(以下数据由厦门市反诈骗中心发布)。并提醒大家,2016年三季度谨防“170、171”手机号码诈骗。
冒充查案诈骗嫌疑号码
冒充亲友领导诈骗嫌疑号码
请叫我雷锋,拿去,不谢!
看法 其实只要一个手机号就可以出HJ了,防不胜防
欢迎光临 梦殇国际 (https://714.h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4 |